学生就业中的违约案例探析学生就业中的违约案例探析 【英才网联800HR.COM编者按】通过对下面几个典型案例的先容分析,给应届毕业生提个醒,希翼大家能引以为戒,慎重签约,不要草率毁约,以免给自己、给学校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目前,2005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择业已经进入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拍板定案”的后期阶段。然而,每年到这个阶段,在各高校总会出现一些令人头疼的事情:即频频发生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违约现象。由于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是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共同签订的,一旦出现违约现象,常常给毕业生个人、接收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所在学校的主管部门带来很多负面影响。违约事件的频频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值得引起重视的是,近年来众多的违约事件中,有许多是毕业生本人盲目攀比、攀高或轻信所造成的。 案例回放 案例一: 吴某是位条件相当优秀的毕业生,在学期间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还经常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很受老师喜欢。在老师的推荐下他找到一家中等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也比较好。在找到工作后,他就在院办公室帮老师处理一些毕业生事情,因此有机会了解到更多更新的就业信息,其中有不少诱惑性很大,这时他开始动摇了,产生了与签约单位违约的念头。把心思告诉老师后,老师劝他别这山看着那山高,并给他分析那家签约单位的优势及发展前景。于是他便又继续安心在办公室帮忙。 可是随着他不断获知其他信息,他安分的心又按捺不住了,最终与先前的那家企业解约,而攀上了大企业的枝头,尽管企业所给他的待遇与原来的差不多,“但是毕竟是大企业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旦将来有什么变化,大企业也有它的生存优势”,他以这样的理由,给自己的毁约找到合理的借口。 在他投入到工作前的准备时,新的诱惑又出现了――一家外企以绝对的优势和诱人的薪资待遇来校园公开招聘,而他的专业也在需求之列。以他的成绩和所拥有的名誉,进入竞争行列应该有很大优势。这样的诱惑让他决定再作一搏。于是他以种种理由拿到第二份解约函,并为此付出2000元的违约金。最后,他击败其他同学进入外企,在牺牲了几家单位利益和学校声誉,并且致使其他同学失去就业机会之后开始了他的高薪生活。但不久他就辞职了,理由很简单:工作强度太大,自己无法适应其管理模式,没有自己的时间,活着有点累。 分析: 在选择用人单位的过程中,有部分毕业生抱着“骑驴找马”的心理,即不管单位好坏先签下一家再说,然后继续去接受其他单位的挑选,一旦有稍微好点的单位则走上漫漫的毁约之路。对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对诱人的工作待遇、对惬意的工作环境产生仰慕的心理,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是看你怎么去做,怎么去追求,怎么去选择。盲目的攀高追求与选择不仅影响自己,也影响别人――首先,这种无休止的攀高会使毕业生自己感到难以轻松,患得患失的心理会使自己的愿望永远难以满足;其次,这种做法直接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利益,会使一家甚至数家单位招聘工作成效低下,陷入人才不到位的困境;第三,毁约使自己信誉上受损害,经济上受损失,还使其他同学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第四,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影响用人单位在以后招聘该校毕业生时的积极性和信任度。因此,这种于人于己皆不利的事情毕业生应当慎之又慎。 案例二: 朱某是2001届的毕业生,求职时他看到某企业的一则招聘广告,自称是上海同行业中最大的企业,员工数千名,薪资优厚,并提供公寓化宿舍。由于求职心切,他便欣然应聘,与那家企业签约,但是当他应企业要求到上海去签定劳动合同时才发现该企业根本不是上海同行业中最大的,员工不足30人;而原来提到的薪资则包括交通补贴、误餐补贴和加班费等等;公寓化的宿舍实为毛坯房,而且床舍已破,极不安全;所签的劳动合同内容有部分与就业协议相违背等等。 得知情况后,该生提出与单位解约的要求。但是由于原来签约时约定的违约金额为30000元,因此给解约带来巨大的麻烦。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该生在承担4000元违约金之后终于拿到该单位出示的解约函。但是长达6个月的解约谈判使他错过了择业的良机,回来也没找到一家满意的单位。 分析: 在就业市场上确实有一些单位为了达到招聘到毕业生的目的,将单位的宣传材料做得完美无缺,将待遇和工作环境说得天衣无缝,于是不少学生欣然前往应聘,结果由于草率签约而铸成遗憾。有一些单位则在签约时向毕业生收取押金或将违约金提高,并声称在毕业生报到后即归还押金。 这样的情况一般有两个可能,其一:声誉较好的单位为了保证毕业生按时到位,防止毕业生违约而采取的约束措施;其二:单位自身觉得条件不过硬,经不起毕业生的调查了解,经不起与其他单位的比较,担心毕业生一旦知道真相后会提出解约,因此用收取押金或提高违约金的方式提前将毕业生束缚住。无论哪种情况,毕业生都要用心观察,细心了解,然后慎重签约,切不可因为求职心切而盲目草签。 提醒 求职是每位毕业生的大事,找到合适的工作是每位毕业生的理想。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愿以偿,同时不影响学校的声誉、不损害用人单位及他人的利益,希翼毕业生在求职中学会理智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单位,同时告戒自己:签约不要草率,违约不要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