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了解规划职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2. 掌握了解自己动力系统、能力系统和说明方式的技巧3. 能够根据对自身的了解判断出自己比较适合的职业4. 掌握说明问题的方式,培养正确看待成败的思维5. 学会根据对自己、工作、企业的了解设定发展方向、确定发展策略、制定行动计划
对工作的兴趣度是成功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对某种工作有兴趣,他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且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知疲倦;相反,如果他对某种工作没有兴趣,则只能发挥全部才能的20%―30%,还容易产生厌倦。”这是一位名人说过的话,这句话深刻的说明了自我和工作之间的关系,那么今天大家讲课的内容就从这句话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之自我探索
从2005年市场反映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来看,专业、学历、能力错位现象日益突出,尤其是外语院校和名牌院校。调查显示,在自我认识方面,对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别占51.9%和29.3%;对个人的气质、性格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别占24.7%和58.1%;对个人的能力、素质较了解和很了解的分别占57.4%和20.1%;对于个人职业生涯较了解和很了解的仅占39.4%和13.4%,其中说不清的占32.2%。其次,选择的职业与个人的兴趣、爱好较符合和很符合的比例分别占52.1%和9.8%;与个人的性格、气质较符合和很符合的比例分别占54.1%和8.8%;与个人的能力、素质较符合和很符合的比例分别占56.8%和9.3%;与个人的专业方向较符合和很符合的比例分别占42.2%和24.2%。
从以上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对个人的发展方向和自我认识不足,造成了选择的职业和个人具体情况差别很大,这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同学就业后感觉很不适应的原因。那么同学们在择业的过程中,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要想获得择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有良好的竞技状态是不行的。正确的认识自我,检视自我,正确认识自我真正价值取向,是每一位同学必须要做到的。 第一节 自我探索之心理分析 在过去的咨询辅导中,我和许多大学生接触过,通过一些调查和谈话,我发现有许多大学生在择业中存在以下几种心理:
(1)盲目自信的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而在择业中受挫。
(2)自卑畏怯的心理。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3)急功近利的心理,有些同学在择业时过分看重地位,过分看重实惠,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这种心理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4)患得患失的心理。有些同学在择业时顾虑太多,当断不断、患得患失,这山望着那山高,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这也是导致许多同学陷入择业误区的一种心理障碍。
(5)依赖心理。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自己也跟着热闹;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倾向,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觉得反正国家要兜底,反正有优生优分的政策,坐等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来源:南开大学毕业生就业网)
那么通过上面所说的这些心理现象,其实都折射出一个事实,即很多学生缺乏对自己很准确的认识,不知道自己的长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他们在求职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和大家探讨这个问题:
(1)记住“我”是谁
在谈到认识自我的问题时,我认为宫崎骏的《千与千寻》的故事对大家很有启发:一个叫千寻的小女孩和父母一起在森林里迷了路,之后进入了一个小镇。父母告诉她永远要记住自己的名字,要知道自己是谁。后来,千寻知道,这个神灵之镇,只接待各路的妖怪神仙,人类是不能进来的,如果不幸进来的话,唯一能生存的办法就是为魔女“汤婆婆”工作。汤婆婆会用魔法剥夺了一些人的名字,让他们去做坏事,而千寻始终坚持记住自己是谁,就没有受到魔女的控制。最后,她自己不仅获得自由,也想办法拯救了所有的人。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决定回学校读研究生,原因是他在广告企业做业务要和一些外企打交道,需要外语水平。我就问他,他的工作有多大程度需要英语,结果发现,他只和外企的中国人打交道,也只是一些偶尔出现的英文词汇他看不懂。
认识自己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个在广告企业做业务的学生实际上做得也很成功了。但是在外企的环境中迷失了自己,而产生了要去学英语的想法。这实际上是一种逃避的行为,真正的原因是工作压力比较大。这些年,学生所面临的问题都差不多,尤其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一定要首先弄清自己是谁。
(2)“我”的能力取向
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能力指:(1)自学能力,如阅读、使用工具书、利用文献信息资料、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2)表达能力,主要有口头的书面的、图表和数字的表达能力;(3)环境适应能力,如独立生活、人际交往、应付挫折、独立工作等能力;(4)创造能力,如从事科研活动、提出新见解、新发明等;(5)自我教育能力,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等(6)管理能力,即人的管理和技术的管理等;(7)动手能力,如具体的操作能力。专业能力因专业的不同,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但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大学生,都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成就相当有关系的是“能力”。大家说得是,和工作有关系,和人生幸不幸福、快不快乐,可能有关系、可能没关系。如果,你相信工作是你生涯的全部,就有关系;如果不是,关系就未必那么大。担任公关工作,需要良好的协调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如果你具备这样的能力,又从事这样的工作,可能很容易获得赏识,得到晋升,但这样的能力对于从事IC设计工作而言,未必派得上用场。
因此,“了解自己的能力取向”,“了解各项工作或职业所需具备的能力”以及“根据自己的能力寻找适合的职业”,往往是“适才适所”的生涯抉择。然而,从事自己有能力做的工作,就会比较乐在工作吗?却不见得,因为乐在工作往往与个人兴趣、特质、或人生目标有关。大家看到很多人具备某些职业的特长,却宁可舍弃,即是如此。
(3)成功的工作还是适合的工作
在中国,大家都想找一个成功的工作,而国外,更倾向于找一份适合的工作,做适合的工作是愉快的。在国外,端盘子、做管道工、扫马路,人们都会感到很愉快。做自己感兴趣的,适合的工作,就会感到愉快。如果只想找成功的工作,那么他的附加条件就很多,就限制了他的职业选择。
现在国内一些人目前的月工作收入是一万多元钱,但他不喜欢;如果换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可能两三千,甚至只有几百元工作。他愿意不愿意自己承受更换专业和工作环境而带来的风险和压力,这是做出选择的一个前提。当然,这和大家自己的分析和希翼有很大的关系。(来源:中国大学生就业网)
(4)“我”的人格特质和价值观
“我”具有什么样的特质?什么样的特质的人适合从事什么工作?过去一直有学者专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可是很少得到一致的结果。但是,不同职业会因为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不同,而特别适合具备某些人格特质的人。例如:从事社会福利或服务人群的工作,由具有同情心的人来担任应较为得心应手。从事科学研究的工编辑,需长期投入实验,势必需要具备情绪稳定的特质。作家、剧作家要有丰富的创意;而从事金融工编辑,必须对数字精准且细心,否则处在锱铢必较的环境中,恐怕也会紧张不安。因此,了解自己的性格及人格特质,在生涯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帮助大家做出更好的生涯选择。
或许有人会说,“我”可以训练“我”自己,让“我”更外向,这样“我”会不会比较容易成功?当然,这是可能的。我认识一位同学,他说他的父亲好像有双重人格,开了一家服饰店,有客人进门时,他很容易就和客人打成一片,不认识他的人以为他是很随意的人,也很容易交心、喜欢热闹;但是,事实上,在家里的时候,他几乎不苟言笑,对孩子也甚为严厉。你认识这样的人吗?你对这样的人感觉如何呢?如果是你,你会做这样的选择吗?
其它如价值观、人际关系等,也是影响生涯选择的重要因素。若身为律师,理论上应对当事人的立场提出辩护,但若是他发现无法认同当事人的行为处事、或对当事人的对错有不同的看法,而无法实行其律师的职责,这样价值观的混淆,可能对其律师生涯有重要影响。这样的例证在法律相关案例里,随处可见。科技企业有美好的前景,优厚的待遇,但若重视个人生活风格或希翼多时间陪家人者,可能就会面临相当的冲突。价值观的冲突,往往是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因素。
因此,正确的认识自我,进行完整的自我探索不仅仅是对个人职业选择起到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个人整个生涯发展都有良好的推动作用。